服裝零售業:在“不打折”中死扛:資訊科學

時間:2023-10-25 20:01:47 作者:資訊科學 熱度:資訊科學
資訊科學描述::“沒活動,不打折”,“不可以打折了”、“我們實價銷售”……自從“五一”小長假結束后,上海各大商場已經連續幾個周末沒有迎來打折了。   以往這個時候,不要說換季的春裝早就掛上了“五折”乃至更低的折扣標簽,哪怕是剛剛上市的夏裝,也普遍有八九折左右的優惠;而從周五至周日這樣的休息日,很多商場還會有短期的主題讓利促銷,推出“滿200減100”、“滿300減150”等活動。   記者連續幾周走訪市場發現,如今商場對“打折”、“特價”等字眼諱莫如深,大部分商場內都找不到促銷標牌。很多營業員坦言,前段時間有關部門查處了幾起“促銷價高于原價”的行為,為了避免違規,他們只能全面實行實價銷售。然而,面對部分服飾商品上“野豁豁”的標價,沒有了折扣的實價讓消費者有點吃不消,一些店鋪也因價格過高而門可羅雀。從這點看,“不打折”呼喚新的定價機制。   部分品牌調低售價   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在“不打折”中死扛高昂的價格。“不調低價格賣不動”,南京東路某商場一飾品專柜的營業員說。記者看到,該品牌的產品如今全部在老標簽上貼了新標簽,價格為老標簽的一半。營業員坦言,自從商場推出實價銷售后,廠方就調整了定價,“以前我們長期參加商場的促銷活動,有時是‘滿300減150’, 有時是‘滿200送200’,其實差不多就是對折的價格。現在不搞促銷了,索性調整標價牌,不然價格太高,誰來買?”這位營業員還透露,被查處的商場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響,別的商場擔心步其后塵,所以迅速調整了營銷方式,取消所有的折扣和促銷活動。   記者注意到,由于不少商品出廠時還是“折扣滿天飛”的情況,所以出廠價中“水分”不少:在當季的夏裝中,連衣裙的標價達到六七百元一條、T恤為每件四五百元、一雙涼鞋也要六七百元。很多消費者對著標價牌直呼“太貴”,一些營業員也坦言,自從沒了促銷,“東西很難賣”。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產品開始調低售價,其中鞋類商品最明顯。在西藏中路上的一家商場內,原本貼在春鞋上的廠方自制原價標簽全部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商場統一配置的藍色實價價格標簽,此前開價普遍在500元以上的產品如今約三四百元。營業員反復和記者說,這個是“實價”,不是“打折價”。   同品牌同款式價格卻不同的現象也出現在市場上,部分產品在不同商場的實價出現了幾十元的差距。有營業員解釋說,以前,即使同品牌同款式產品的出廠價相同,但在每家商場參加的促銷活動不一樣,所以最后的實際成交價也有差別;現在實行“實價銷售”后,實價由商場方面與品牌自行約定,自然會不一樣,“不然怎么說買東西要貨比三家呢?”   在監管部門對“虛假打折”的嚴打和曝光之下,商場開始回歸實價銷售的“老路”。但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也希望新的“實價銷售”能比以往有所進步。例如,原先不同商場內的同品牌同款式商品的出廠價是一致的,現在卻因商場與品牌的自行約定導致曾受消費者歡迎的“統一價”出現了松動。在業內人士看來,生產廠家仍舊可以在商場內實行統一的實價銷售,至于不同商場的差距,則可通過商場與品牌間的盈利分成來實現。這樣,實價銷售能帶給消費者更加明了的消費體驗。   促銷模式需要轉變   雖然掛在外面的“折扣”標簽不見了,但有些品牌在接受消費者詢問時,還是會給消費者打折,而且名目眾多。   在中山公園的一家商場內,某服飾品牌的營業員告訴記者,如果有商場會員卡或品牌會員卡,可以在“實價”上打9折;在長壽路的一家商場內,某服飾品牌的營業員說,記者看中的裙子是去年的舊款,可以在廠方的標簽價格上打4折。“這些折扣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標注出來,為什么消費者問時才說?”面對記者的詢問,營業員表示很無奈:怕不當心觸犯有關規定,才把所有的折價牌都收了起來,“其實,我們的價格和折扣都是輸入電腦的,不能輕易改動,不會亂給折扣。”   廠商主動調低出廠價和商場撤下促銷標簽的現象,證明了此前有關部門對虛假打折的查處是有效的,但這并不代表現在商場內“不打折”的情況就正常。專家提出,有的商場此前被發現“打折價高于原價”,是因為價格體系太多、營銷活動太多。具體說來,就是產品價格原先只有出廠價一個,但由于既有品牌自己搞的促銷活動,又有商場統一進行的促銷活動,加上這些促銷往往在一周內進行幾次,使得同一件商品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多個“促銷價格”。雖然它們與出廠價相比都有所優惠,但不同“促銷價格”仍有差距。   就拿已被物價部門查處的一起春鞋 “虛假折扣”案例來說,生產企業和商場認定的“原價”是出廠標簽上的768元,在商場為期一周的“滿199減100元”活動中,這款鞋售價468元;商場活動結束后,生產企業推出了品牌自己的7.5折促銷,售價變成576元。雖然都是促銷,但物價部門根據“原價為本次降價前七日內的最低交易價格”進行判斷,將468元認定為該產品的“原價”,從而認為商場和品牌存在“促銷價高于原價”的“虛假打折”的違規情況。   可見,商場需要新的促銷方式。一方面,應當梳理商場、品牌等不同層次的促銷方式,改變以往一年四季都在打折,但每次打折價格相差甚大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對那些正常的促銷行為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包括會員折扣、換季折扣這些長期有效或有正當理由的促銷行為,應當用標簽牌的方式予以說明,避免給消費者留下“暗折”的印象。   “不折不買”也不可取   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的有關負責人還提出另一個觀點:消費者“不折不買”的心態也不可取。   該負責人表示,如今消費者常常抱怨商品定價高、“水分”多,但很多企業在定價時也有無奈:不給折扣消費者就不肯買賬,覺得不劃算。為了吸引消費者,企業只能將出廠價格提高,并且在一上市的時候就給出折扣。他表示,最近商場中的折價牌變化給廠商的觸動不小,一些廠商已經考慮為秋裝制定更加合理的實價,但要讓這個價格體系良性發展,還需要消費者擁有更加理性的消費心態。   據透露,以往服飾廠商為產品定價時,主要考慮面料、輔料、人工、盈利、稅收等幾方面,但近年來廠家在定價時強調了“品牌”的價值,所以有些類似的產品在市場上價格相差很大,還有些原先不知名的品牌也通過廣告或拉高價格來提升 “品牌”含金量。例如,在同一家商場內的一件款式類似的T恤,由于品牌不同,售價可能有198元、398元、798元等幾種,而且在促銷活動中,可能198元的和398元的還提供折扣,798元的卻沒有優惠。這里的差距就是“品牌”造成的,“但并非品牌真的值這個錢,有的品牌故意抬高價格,就是為了迎合消費者追求品牌的虛榮心理。”專家由此建議消費者在購物時也要重新衡量一下產品本身的價值,不要盲目地追求品牌,也不要盲目地追求“折扣”,而應更多地支持實價產品。   同時,部分消費者抱著“不折不買”的心態也使得那些原本定價適中的產品反而沒了市場。某服裝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和我們合作的外國廠商對上海的打折情況很不理解,本來想堅持他們一年只有打折季才有優惠的營銷戰略,但發現只有‘入鄉隨俗\\’才有市場,無奈在出廠價格標簽上做文章。”既然如此,消費者在期待商品定價擠出水分的同時,也應當調整自身的心態,給那些定價合理的商品更多的支持。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服裝零售業:在“不打折”中死扛-資訊科學】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