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社群媒體策略

時間:2023-12-11 05:31:55 作者:社群媒體策略 熱度:社群媒體策略
社群媒體策略描述::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在文字博物館,孩子們正在齊聲朗讀:“一片甲骨驚天下”。 2019年10月18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安陽召開。又過了兩天,在同一個會場,每年一度的“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也開幕了。 研討會上,白發學者隨處可見;后一個會場,則充滿了“嘰嘰喳喳”的年輕氣息。 每辨識出個新字 都很了不起 研討會聚集了200多名中外學者,回顧甲骨文發現歷程,并就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甲骨學研究等進行學術研討。 目前,經過辨識的甲骨文字,大約有4300枚,取得共識確認的,有1300個。但是,每新辨識出一個字,都變得更加不容易。 “甲骨文好認的字相對認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必須要多學科融合,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幫助我們突破目前甲骨學研究上的瓶頸。”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的會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談到。 于是,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甲骨文研究中。由安陽師范學院完成的“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也在會上正式發布。據安陽師范學院校長黑建敏介紹,平臺收集4000個甲骨字、29749部文獻、246部著錄。第一期發布了46部著錄,另外200部將逐步上線。“我們甲骨文實驗室的重要職責就是為大眾服務。”安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道。大數據平臺面向全球的甲骨學研究者、愛好者免費開放。打開網站后會發現,搜索引擎的輸入法支持部首輸入和手寫輸入。由部首組字或畫出甲骨字都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便于查詢和使用。 來文字展館參觀的孩子特別多 開幕式當天,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看到一群群活蹦亂跳的小學生。在進入展廳前,他們首先要一起大聲朗讀的是:“一片甲骨驚天下”,這是安陽希望世界記住這里的最重要特征。孩子們有何收獲?一年級的同學們提到最多的是“看了烏龜殼”,這是他們這個年紀對于甲骨文的具象、直觀認知。于是展品,在孩子們眼中是新奇的寶貝。當看到一個“龜腹甲刻符”時,孩子們就會驚呼:“哇,寶貝!” 甲骨文在安陽不是“死文字”。“安陽這座小城市里,真的有孩子就會認讀寫講甲骨文,這就是‘活’。”安陽市殷都區甲骨文少兒學校校長鄧大平說。鄧大平從2002年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就開始在安陽當地的小學做一線教學、傳承甲骨文的工作。“如果沒有傳承,這些古文明的歷史,只是從地下博物館里考釋出來,又陳列到現代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再度消失。我是安陽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在本土人的心中更像一個家鄉文化。通過自身力量去宣揚、傳承甲骨文,我非常地自豪。”鄧大平教安陽當地的小學生學習甲骨文時,要求他們必須掌握認、讀、寫、講四個能力,“要把甲骨文實實在在地傳承起來。”她說。 甲骨文活化吸引了各行各業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只有甲骨文還“活”著,經過發展后沿用至今。那么這個“活”是如何體現的? 研討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活躍在文化遺產傳播、甲骨文教育和活化推廣的專家學者們,圍繞“活化·傳播·創新”甲骨文文化傳播進行了交流討論。 甲骨文是繪畫和意象的結合。現在網絡上可以下載到甲骨文系列表情包——生肖甲骨文、甲骨文的問候、甲骨萌表情、甲骨文上班族、甲骨文有表情、甲骨熊貓俠和甲骨文吉祥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從1999年開始設計這類時尚的甲骨文字體,并研究設計甲骨文的“文字繪”。陳楠表示,“我很關注漢字作為語言文字閱讀功能以外的文化傳播意義,所以我采用了最年輕、最有活力的方式設計傳統文化,讓這些‘炫酷的符號——甲骨文’發光、發亮。” 甲骨文的活化與傳播也可通過體驗的形式來進行。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今年推出的“挑戰甲骨文”系列體驗活動,將于11月2日在希臘雅典扎皮翁宮舉辦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上亮相。該活動通過把甲骨文字放到展板上人體部位的相應位置,或把簡體字放到自然現象、生活場景、動物植物等對應的甲骨文字上,讓體驗者識別這些甲骨文。“這個活動的設計很好地利用了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這一特點。甲骨文的活化不能脫離現在的簡體字去單純地做活化與傳播,而是要借助對簡體字的認知來追溯這個字本身的來源,了解每一個甲骨文所表達的含義、要講述的道理和呈現的文化。”北京國際漢語學院常務副院長、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桂帆說。 甲骨文還借助絲綢花布、麻將、領帶、路燈、酒壇、女式連衣裙等載體,逐漸地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新民統計了甲骨文實用研究的專利申請狀況:1985年4月1日,北京的徐孜先生首先申請了第一個與甲骨文相關的專利項目“甲骨文絲綢花布”。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國內累計申請與甲骨文有關的專利技術達110項,已經授權95項。(齊 欣 段易成 文/圖) 鏈 接 甲骨文為意符文字,與現代漢字息息相通,是漢字的祖型。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六書”漢字造字法,在甲骨文基本具備。歷經周秦金文、籀文、大篆,秦漢小篆、隸書、章草,晉唐以降楷書、行書、草書,展示了中國文字書體邅遞演變一脈相承的獨特魅力,成為世界上唯一尚未失落的古典文字。 甲骨文是商王朝后期王都內的王室貴族向神靈進行占卜祈禱的古典文字記錄。用于占卜的材料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龜甲,也包括其他動物的骨骼,通過甲骨灼燒產生的裂紋,解讀出吉兇禍福。占卜內容涉及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求佑、王事、天氣、年成、戰爭、出入等。 (責編:劉婧婷、丁濤)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社群媒體策略】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