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從亞洲富國淪落為窮國,到底因為什么?:資料採集

時間:2023-11-25 05:12:13 作者:資料採集 熱度:資料採集
資料採集描述::緬甸:從亞洲富國淪落為窮國,到底因為什么?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失落的緬甸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是近幾年來國際社會對東南亞的中肯評價。而在產業轉移、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東南亞很多國家更是因此而受益匪淺,例如越南、印尼等,都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但緬甸,似乎過得并沒有那么順遂人意。 ▲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制造業,正經歷向東南亞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第五階段 緬甸擁有著很多讓東南亞其他國家所艷羨的資本儲蓄。國土面積67.65萬平方公里,在東南亞所有國家中位居第二;人口5500余萬,在該區域也是名列前茅;面向印度洋,1930公里的海岸線,分布眾多良港,水系也相當發達。 ▲緬甸地形圖,遼闊而狹長 可即便是這樣家底殷實,緬甸也依然擺脫不了在東南亞眾國中,經濟水平十分落后的尷尬局面。 ▲在東南亞十一國中,緬甸的經濟總量僅僅排在第七,而人均GDP表現更是直接墊底 別看現在緬甸一副死氣沉沉的模樣,但曾經它也無比輝煌過。依靠豐富的稻米、甘蔗等農產品出口,二戰前的緬甸,一度是東南亞乃至全亞洲數一數二的富國之一。 ▲曾經的緬甸,也有過無限的風光 可是好景不長。二戰之后的緬甸,迎來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全新時期;然而經濟發展,卻遭受著史無前例地光速下滑。從獨領風騷到舉步維艱,緬甸的墮落,對于國民而言,就仿佛是一場未曾預見過可怕噩夢。 ▲即便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緬甸的農業耕作,依然遵循著原始的人工方式,效率極其低下 掌握著大多國家所求之不得的資本積累和資源條件,緬甸的成長軌跡,為何突然出現了停滯乃至倒退的悲涼景象?經濟的節節敗退,與國家其他領域的發展,存在著什么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面對這樣的現狀,緬甸政府又做出了什么樣的抉擇呢?回望歷史,緬甸發展的跌宕起伏就不曾停歇過。 一、王朝塌陷,淪為殖民地 緬甸的人類居住史已逾1萬3千余年,但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卻只是在11世紀的時候。1044年,阿努律陀國王將松散的各個地區兼并,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并以上部座佛教作為國教。 ▲1210年蒲甘王朝疆域 蒲甘王朝的統治,也就不過持續了200多年。因為在歸順問題上和鄰國大元王朝無法達成共識,從1287年開始,忽必烈派遣元軍入侵蒲甘。雙方實力上存在的較大差距,最終使得蒲甘王國只能接受覆滅的命運,成為元朝的一個附屬國。 ▲蒲甘王國倒臺之后,緬甸地區進入分裂成多個王朝并存的諸侯時期,圖中畫圈處為中部的阿瓦王朝 自此以后,該地區各方均勢的局面,一直持續了很久。大一統的再次實現,是在1531年東吁王朝建立之后;也正是在這段時期,整個國家漸漸又恢復了元氣,并確立了仰光城的地位。 而在東吁之后的貢榜王朝,是歷史上所有王朝中實力最強大的,但它也悲哀地成為了將國家推向殖民統治的歷史罪人。從18世紀中后段開始,貢榜王朝便著手對外擴張版圖的計劃。他們先是在乾隆后期,干擾云南邊界,繼而與清朝爆發了清緬戰爭;而在之后,又大肆揮軍入侵泰國,企圖直接將其占為己有。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強硬反擊。 ▲清緬戰爭概況。和大清王朝不落下風的交戰,極大地增長了貢榜王朝的野心 貢榜王朝在泰國的擴張過程中,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邊境,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這之中,便有當時處于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面對貢榜王朝的來勢洶洶,英國殖民者表現出了極為擔憂的心態。為此,他們不斷挑撥附近武裝力量和貢榜王朝之間的關系。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國人和貢榜人的關系跌入了谷底。 囤積在心中的怒火,最終化為了兩方兵戎相見的結局。1824年,英國和貢榜王朝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結果不出預料,英軍大獲全勝。而貢榜王朝只能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英軍在仰光附近對貢榜軍隊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在此之后,雙方先后又引爆了兩次戰事。而在最后一次英緬戰爭中,貢榜王朝徹底滅亡,將整個國家拱手相送給英國。英國人將這片來之不易的東南亞土地,命名為英屬緬甸。 ▲英屬緬甸旗幟。封建王朝結束后,緬甸直接進入了帝國主義統治時期 緬甸在最初被納入大英帝國版圖時,表現出了相當強烈的反抗情緒。特別是在鄉村地區,一次接一次的騷亂讓管理者十分頭疼。如若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英國在緬甸的利益訴求,將很難被滿足。 結合當地的情況,英國勢力很快開始培植起一批所謂的“鄉村領袖”。殖民政府賦予鄉村領袖權利,而鄉村領袖在權勢的驅使下,對本地的民眾進行軟硬兼施的教化。逐漸地,英國在緬甸的統治開始穩固起來。 ▲緬甸一少數民族集會的合影。除了在鄉村地區鞏固統治基礎外,對各民族可能出現的分裂危機,英國殖民者采用的是分而治之的方式 國內政局開始平緩下來之后,英方將重心轉向對資源的掠奪和分割上去。處于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要塞位置,且物產相當豐富,這是他們當初狠下心將其吞并的重要誘因。可以預見的是,當地人民將會經歷一段慘痛的歷史。 而在為緬甸悲哀和嘆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地看到,英國人的舉措,對緬甸現代化乃至崛起的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經濟步入康莊大道 著眼于優越的氣候條件,英國殖民者在緬甸大力發展稻米、小麥、甘蔗等種植業,并將這些產物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英國本土及其他殖民地。直接來看,這些不對等的農業貿易,大大損害了緬甸人本應獲得的合法權益;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先進種植技術,也因此在緬甸這片土地上普及開來。 ▲英國人在緬甸甚至還發現了原油。暴利的誘惑之下,讓其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石油生產商之一 各大產業和商業的日益興起,對交通條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緬甸豐富的水系,讓英國人看到了水路帶來的契機,因此他們致力于在水路上,構建更多的可能;而除了水路以外,緬甸的鐵路和公路,也趁著這陣東風蓬勃發展起來。 ▲源于中國西藏的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鳥瞰圖。在殖民時代,相關部門在這里投放了無數蒸汽船,以便于貿易往來 除了在經濟和交通上為落后的緬甸注入動力,教育上的開化,才是真正引領緬甸出現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佛教在緬甸的勢力可謂是一手遮天,制約了當地民眾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構建。很多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被送入寺廟念誦佛經,接受所謂的“恩典”,文化知識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遍地文盲的境況,不僅僅對英國的統治無一利處,對緬甸大眾來說更是貽害無窮。為此,英國人在緬甸大力推行英式教育,以達到培養符合現代標準人才的目的。英國的這次教育革新,極大地動搖了佛教在緬甸思想上的“至尊地位”。 ▲仰光大學,一度在亞洲范圍內享有盛譽,這里也曾多次爆發過反殖民浪潮的運動 在20世紀之后,殖民帝國的殘酷統治,激發了無數殖民地的抗爭運動,緬甸也亦是如此。雖然在英國的統治之下,緬甸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盛世,但這樣的成就,也始終是建立在異族的控制之下,心中的怨念自然無法鎮定。 1936年,緬甸人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博得了英國方面的允諾: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本地區的領導人,并在合理的范圍內修訂符合自身利益的憲法。這一次權利訴求上的勝利,大大地激發了他們對于治理國家的自信心,一定程度上為凝心聚力拼經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緬甸首位民選領導人——巴莫 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緬甸經濟最輝煌的時期:GDP是同期中國的兩倍,引得周邊地區大批貧民偷渡而去;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甚至在獨立之初,專門率隊赴仰光考察,直言“要學習緬甸經驗”。 二戰的滇緬公路的修建,對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由于當時中國的海岸交通線被日軍封鎖,國民政府和英緬兩方達成了重要協定:利用緬甸的區位優勢,修建一條到云南的公路,以保證戰略物資的供給。公路的建設不僅解決了戰爭的燃眉之急,還促進了緬甸與云南乃至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當時緬甸的商品貿易水平可以說不輸亞洲任何地區 英國人最初踏上緬甸土地之時,社會各界、人民大眾基本上是一片哀嚎;而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本來落后破敗的緬甸,在英國的治理之下,完全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歷史的進程來到了二戰末期。在民族解放運動潮流橫掃全球之時,緬甸人也看到了自己能夠獨立自主管理國家的曙光。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政權重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時候,很顯然他們并沒有做好迎接這一切的準備。 三、墜入深淵的軍政府時期 由于地處東南亞戰場,二戰給緬甸也帶來了沉重的傷害。1942年1月,日軍從泰國過境,占領了緬甸絕大部分地區。緬甸從此進入了短暫的日治時期。 很快,由中英美三國組成的盟軍部隊,向日本法西斯發起了猛烈的反攻。1945,反攻仰光戰役打響,最終盟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緬甸因此也再度回到英國的懷抱之中。 ▲仰光戰役中,英軍的坦克駛入政府,標志著他們奪回這片土地 雖然將緬甸從日本法西斯的魔爪中解救出來,但脫離英國、尋求獨立,已經是人心所向的大趨勢了。英國為緬甸建立起夯實的經濟基礎不假,但在民族意識噴涌的后二戰時代,緬甸人對自我管理國家顯然是充滿了信心。 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聯合簽署《彬龍協議》,協議的內容是希望各邦集中力量向英國爭取獨立。后來,這股力量愈發變得強大,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聲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次年,英國終于答應緬甸獨立的訴求,一個全新的國家就這樣誕生了。 ▲英緬雙方政權交接儀式 緬甸人民終于等來了自己當家作主的機會。可是,國內政治勢力暗流的涌動,將整個國家一步步地推向,動蕩不安的無底深淵。 1962年3月,緬甸三軍總參謀長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宣布緬甸國防軍接管政權。這也意味著原最高領導人吳努的政權被推翻。同年7月,奈溫創建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該黨不久后便成為了緬甸唯一的執政黨。 ▲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黨旗 奈溫的上臺,實際上就是獨裁政權在緬甸的建立。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奈溫始終作為國家領導人總攬大局,原先的民主選舉制度形同虛設。對于緬甸普通老百姓而言,真正讓他們感到擔憂的不是政治家的勾心斗角,而是因此日益滑坡的國民經濟水平。 奈溫勢力的鞏固,需要與國內其他政治力量來回周旋,這使得緬甸整個大環境變得雞犬不寧;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外部勢力和內部敵對相互勾結,奈溫政府走上了所謂的“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即減少與外國,特別是與歐美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 政治斗爭所造成的糟糕形勢,讓緬甸在新一輪面向東南亞的產業轉移中,失去了相當多的機遇。鄰國越南、印尼、泰國等紛紛都成為了制造業青睞的國家,而反觀緬甸,卻一直不是資本所熱衷的土地。 這樣的封閉政策,將緬甸經濟的外向性牢牢鎖死,繼而加劇了緬甸社會走向衰落的進程。 ▲1988年緬甸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這一次集會后,奈溫被迫從領導人位置上退居二線,但他依然是整個國家的實際控制者 四、再度起航,輝煌能夠重塑嗎 奈溫勢力在緬甸的獨斷專行,一直持續到21世紀才畫上了句號。而經過了軍政府幾十年的白白折騰,緬甸也從一個前景光明的希望之星變成了令人惋惜的墮落天使。緬甸的驟然黯淡,讓無數熱愛這個國家的人傷心不已。 ▲目前仍被認定為最不發達的亞洲國家,緬甸赫然在列 2010年,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正式啟用新的國旗和國徽,并將國號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這意味緬甸長達四十八年的軍政府統治時期正式結束,國家迎來了一幅全新的藍圖。 趁熱打鐵,緬甸在全國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民主改革。在國內具有高度聲望、被軟禁了超過十五年之久的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被釋放,而她率領的政黨也獲得了官方認可。不久后,在民意的一致推崇下,她本人也成為了緬甸的實際領導人。 ▲緬甸現任國務資政——昂山素季 后軍政府時代的緬甸,少了爾虞我詐的政治矛盾,更多的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經濟社會的恢復中去。作為曾經風光無限的東南亞驕子,重塑往日的輝煌,這毫無疑問將會是他們未來不懈努力的方向。 ▲2010年民主改革后緬甸GDP增長率表現,總體向好但也起伏不斷,前景依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緬甸:從亞洲富國淪落為窮國,緬甸為何越混越慘?》 閱讀原文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緬甸:從亞洲富國淪落為窮國,到底因為什么?-資料採集】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