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做到“雖遠必誅”的5個皇帝:西漢兩個,沒有宋祖康熙。:網站用戶體驗

時間:2023-11-29 09:03:39 作者:網站用戶體驗 熱度:網站用戶體驗
網站用戶體驗描述::真正能做到“雖遠必誅”的5個皇帝:西漢兩個,沒有宋祖康熙。 漢元帝建昭3年(前36),陳湯大敗匈奴,上書奏折有“雖遠必誅”四字。而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雖遠必誅”的皇帝有哪些呢?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占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于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并六國后,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三十二年,秦始皇巡視北方邊境。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因燕地方士盧生進獻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回到咸陽后,便派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時以十月為歲首正旦,此時當始皇帝三十三年),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 三十四年,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秦始皇成為了第一個“雖遠必誅”的皇帝(雖然功勞全是蒙恬)。 2.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后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復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后謚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跡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 河南之戰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 原兩郡,并筑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并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 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漠南之戰 漢武帝于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 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并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前后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并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 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余里,與匈奴軍鏖戰于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 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后,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余人,取得決定性勝利。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經過這三次的漢匈戰役,漢武帝也達到了“雖遠必誅”的皇帝。 3.漢宣帝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王朝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之后,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獄 。后元二年(前87年),遇到大赦,為祖母史家所撫養 。漢武帝遺詔 令掖庭養視 ,宗正錄其屬籍 ,成長于掖庭 。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劉賀為霍光等大臣所廢,迎入宮中,受封為陽武侯,隨后即位,時年十八,次年改元“本始” 。 劉詢少時游歷長安三輔,體察了解民情,深知對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 ,這對施政治國有直接影響 。在位期間,清除霍光勢力,重視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形成“麒麟閣十一功臣”。勵精圖治,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重視吏治,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對外關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聯合烏孫國大破匈奴 ,導致匈奴呼韓邪單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設置金城安置降羌 ,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 。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劉詢因病崩于未央宮,葬于杜陵,廟號中宗。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史稱“孝宣之治” 或者“孝宣中興” 。 在以制定廟號和謚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王朝,劉詢成為擁有正式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 。 與漢武帝勞民傷財式的連番對匈奴發動戰爭的方式不同,漢宣帝對匈奴的戰爭采用了更多的持巧,軍事、政治、經濟多管齊下。宣帝即位之初,漢與烏孫為了反抗匈奴侵擾,相約分頭出兵擊匈奴,匈奴無力抵抗而逃,損失很重。后來匈奴又遭烏孫、烏桓、丁零等族襲擊,加之大雪成災,力量大大削弱,故欲與漢和親。于是漢邊境“少事”。宣帝親政時,正是匈奴內亂外患之日,無力侵擾漢境。為了減少對匈奴邊防駐軍的壓力,他下令減少軍屯。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匈奴內亂,出現了五個單于,各派多爭取與漢和親,或來投靠漢朝。漢為了自身的安寧,也積極應付。神爵三年(公元前59 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來降,漢封其為歸德靖侯。五鳳二年(公元前56 年),匈奴左大將軍王定來降,封其為信成侯。同年,匈奴呼遬累單于來降,漢也封其為列侯。五鳳三年(公元前55 年)三月,宣帝詔中提到:“(匈奴)諸王并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饑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單于閼氏子孫昆弟及呼遬累單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當戶以下將眾五萬余人來降歸義。單于稱臣,使弟奉珍朝賀。正月,北邊晏然,靡有兵革之事。” 漢朝此時設置西河、北地屬國,以安置匈奴來降者。次年,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入侍。漢朝因邊塞無寇,減戍卒十分之二。甘露元年(公元前53 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派遣其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漢廷;郅支單于也派遣其子右大將駒于利受入侍于漢。甘露二年(公元前52 年),呼韓邪單于叩五原塞,表示愿奉國珍三年正月來朝,宣帝同意,并安排接待。次年正月,呼韓邪來漢朝賀,受到盛情接待,并得到很多賞賜。這年郅支單于也遣使來漢奉獻。甘露四年,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都遣使朝獻于漢,漢朝款待呼韓邪單于的使者格外有禮。黃龍元年(公元前49 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又來朝,漢朝對他禮賜如初。 漢自張騫在前138年—前126年和前119年兩次出使中亞(大宛、康居、大夏、烏孫、阿爾沙克王朝、身毒),和前104—前102年李廣利兩次伐大宛獲勝之后,于前102年在西域的天山山脈南麓烏堡設置校尉,屯田于渠犁,將塔里木盆地的26個印歐人的城邦國置于西漢的管制之下。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宣帝派遣侍郎鄭吉到渠犁負責屯田。鄭吉通過屯田積蓄了糧食,發兵打敗了車師。宣帝詔令鄭吉繼續在渠犁與車師屯田積糧,以管制西域,對付匈奴。匈奴得知消息,前來爭奪車師之地。鄭吉固守力弱,要求增援。宣帝詔令長羅侯常惠帶領張掖郡、酒泉郡的騎兵前往車師北邊千余里,顯示漢軍威武,嚇得匈奴騎兵退去。車師王因得到漢軍保護而不受匈奴欺壓,樂于“親漢”。稍后,鄭吉又迎匈奴日逐王來漢投降。宣帝先命鄭吉負責衛護鄯善西南方(南道)各國的安全,繼又命其兼護車師西北方(北道)各國的安全,所以號稱“都護”。宣帝還封鄭吉為安遠侯,這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 年)之事。 西域都護的幕府,設置在烏壘城(在今新疆庫爾勒與輪臺之間),負責處理西域三十六國事務,同時主管屯田事業。漢朝的西域都護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僮仆都尉,反映了漢匈政治力量在西域的消長,所以史稱:“漢之號令班于西域矣,始于張騫而成于鄭吉。” 漢宣帝在位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號稱“中興”,應該說,宣帝統治時期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因此史書對宣帝大為贊賞,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文治武功,可謂中興”,算是西漢、甚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中興之主。他與前任漢昭帝劉弗陵的統治并稱為昭宣之治,所以也是“雖遠必誅”的大一人選。 4.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后來全盛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皇太子和四弟,史稱“”。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貞觀3年(629),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六個行軍總管,率軍十余萬,由李蜻統一指揮,六路進攻東突厥。次年(64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可汗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定襄。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還沒有等到唐軍正式發起攻擊,突厥兵已先亂了起來。 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康蘇密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愉逃跑了。這一戰,李靖出奇制勝。太宗因此稱贊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人虜庭,克復定襄,威震北狄,實古今未有。” 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云中(今山西大同)出發,剛好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沖殺,降東突厥部眾五萬余人。頡利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了。頡利可汗此時已經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他不得不派執失思力入唐請罪,請求歸附。其實,頡利可汗內心尚猶豫未決,不過是想借此來拖延時間,以等待草青馬肥之時,再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來。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等前去安撫,又詔命李靖率兵迎頡利人朝。 李靖率兵抵達白道,與李勣謀議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路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在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赍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摘矣。”商議已定,遂率軍連夜出發,李勤繼后而進。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 這時,頡利見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備。李靖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余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轉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余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 頡利可汗逃走。這時,李勣的部隊已切斷頡利可汗北逃的道路,迫使許多帳落投降,并俘獲五萬余口。靈州總管李道宗,從另一路追殺,將西逃吐谷渾的頡利可汗俘虜,反擊突厥的戰爭取得全勝。從此,從陰山到大漠,都被唐王朝統一。 5.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等。 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明朝永樂年間,韃靼太師阿魯臺擁立本雅失里為可汗,對抗大明王朝。永樂七年四月,韃靼殺死明朝使節郭驥。明成祖朱棣震驚,于永樂七年,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并提供援助,攻打韃靼。之后,朱棣派出十萬大軍,討伐韃靼,意圖徹底消滅。 永樂七年七月,朱元璋派邱福領兵十萬北伐,王聰、霍親為副將,王忠、李遠為左右參將。臨行前,朱棣囑咐丘福切勿輕敵冒進。大軍一路進發,行至臚朐河(中蒙邊境克魯倫河),擊敗部分蒙古軍,俘虜主動交待,韃靼主力在往北三十里。邱福把朱棣的勸告拋之腦后,以俘虜為向導,進入了韃靼腹地,被韃靼大軍全部殲滅。 明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朱棣震怒,調集五十萬大軍,于永樂八年一月親自出兵北伐。大軍又行至臚朐河,渡河之后俘虜少量韃靼士兵,獲知韃靼首領本雅失里就在附近,并且再三確認了情報的準確。于是,駐地命令部將王友駐扎下來,自己親率騎兵追擊。 韃靼首領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臺,面對五十萬明軍,向瓦剌和兀良哈求援,卻一直沒有回音。朱棣已經通知瓦剌和兀良哈,不要出兵援助韃靼。于是,本雅失里決定逃往瓦剌,阿魯臺決定逃往兀良哈。 本雅失里在逃跑途中遭遇朱棣騎兵,被明朝騎兵打敗,只帶了七個人,一路逃到了瓦剌。瓦剌不敢收留本雅失里,砍下了他的腦袋,向明朝請賞。朱棣擊敗本雅失里之后,轉而追擊阿魯臺。 兀良哈也不肯收留阿魯臺,阿魯臺在草原上流浪,躲避明軍的追擊。明軍久久找不到阿魯臺,軍糧已經供給不上,打算班師回朝。可是,明軍在班師途中,卻正面碰上阿魯臺。朱棣要求阿魯臺投降,部下卻爭執不下,于是明軍發起總攻。阿魯臺的軍隊瞬間崩潰,阿魯臺只能上馬逃竄,其士兵幾乎全軍覆沒。 明軍大獲全勝,朱棣班師回朝。經此一戰,韃靼勢力幾乎瓦解,阿魯臺雖然逃跑,卻再無實力對抗明朝,于永樂八年向明朝朝貢歸順。蒙古各部不敢再與明朝為敵,明朝北方邊界從此出現了和平局面。 以上就是5個真正做到“雖遠必誅”的皇帝,大家最喜歡哪個皇帝呢?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真正能做到“雖遠必誅”的5個皇帝:西漢兩個,沒有宋祖康熙。-網站用戶體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