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教授談英語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途徑|英語學習策略13:電商客戶關係管理

時間:2023-12-02 22:03:13 作者:電商客戶關係管理 熱度:電商客戶關係管理
電商客戶關係管理描述::北外教授談英語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途徑|英語學習策略13 致敬“用精神行走的人” ——傾聽外語教育先驅者的聲音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舉國同慶,我們的傳媒通常會謳歌我國的偉大成就。這些光輝業績使我們豪情萬丈,為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驕傲。 然而在歌頌我國人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氣度和能力時,我們非常容易忽略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我們國家能夠在短短70年間成就其他國家在建國百年后才能完成,甚至尚未完成的事業?是什么力量把我們國家從一個任人宰割、一盤散沙的窮國、弱國變成了獨立自主、興旺發達的強國? 我們希望從本期開辟的紀念專欄中,通過摘錄《用精神行走的人——記老一代北外外語教師的教育人生》一書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建設新中國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奮斗者。他們當中不僅有專家、學者、科學技術人才,更有成千上萬埋頭苦干、肯于奉獻的普通人。他們雖然行業各異,卻都有愿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一生的理想和腳踏實地、不畏困苦、不計報酬、肯于犧牲的精神。北外老一輩的優秀教師就是奮斗在教育界的這樣一群人的縮影,他們在平凡的教書育人中燃燒著個體的青春與生命,用一生的努力為祖國培養出成千上萬優秀的外語工作者,為我國的涉外領域造就了無數的領軍人才。我們希望在歌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也向曾經為此嘔心瀝血、貢獻一生的“用精神行走的人”致敬,也希望通過這個專欄把他們的理想和精神發揚光大,把他們的教學智慧傳承下去,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時代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我們將分專題對這些老教師的訪談節錄進行連載*,介紹他們在語言學習基本功、課程改革、教師培養、教書育人等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他們用樸素平實的語言所表達出的真知灼見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我們期待更多的語言學習愛好者從中獲得啟發和激勵,也愿在歌頌祖國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們能永遠記住這些偉大的、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和奉獻者。 —— 周燕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北外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用精神行走的人—— 記老一代北外外語教師的教育人生》主編 * 節選依受訪者姓氏的漢語拼音為序。 北外英語教育傳統 —— 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 關于基本功 吳禎福:雖然我一步一步走得很吃力,但我覺得扎實的基本功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好處。我認為基本功的面很廣,不僅包括語音、語法,還包括會不會學習、學習習慣好不好、思路清楚不清楚、有沒有分析能力、有沒有調控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基本功。 楊立民:我對基礎的要求是:第一條,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知識等。第二條,要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第三條,要有自學的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這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涉及到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何掌握學習的時間,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第四條,要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基本功在基礎階段就沒打好。第五條,要有文科生獨立思考、批判分析的能力。 我覺得從中學到大學,要做到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第二個轉變就是由掌握應試技能變成掌握真正的語言技能或交際技能;第三個轉變就是從語言學習轉變到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學習。附加一條,在基礎階段一定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語言的 passion 和 devotion,如果沒有培養好這一點,就沒有完成打好基礎的任務。這是一個作用長遠的東西。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打好基本功是一個高標準的、全面的要求。 聽說 陳琳:那時我們對學生的基本功抓得非常嚴。這是外國語學院的一個傳統,這個傳統從外國語學校時期就有。 基本功包括外語的聽、說、讀、寫、譯,以及對語音和技能的掌握。我們很早就引進了所謂的 international phonetic symbols,主要就是指英國音。說老實話,解放以前上大學的我們也不學習音符和音標,都是到北外以后現學的國際音標。 第一屆高中畢業生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積累,而且那個時候招來的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一來就要接受兩個月的語音訓練,教學材料很簡單,就只有課本。當時的學生都不太想得通這么辛苦練語音的意義。我們教學討論有兩種分組辦法:一是按教學年級組分,二是按教研室分。同年級的老師在一塊切磋、備課,按照語音、語法、詞匯分出教研室。 那個時候的我既是年級組組長又是語音教研室主任,所以對語音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我還記得當時有兩個月的語音訓練,對音標的掌握和訓練都要求非常精確,課本上有音標口型的剖面圖,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圖片所示進行訓練,他們都覺得很吃力。可是他們畢業之后不管是當老師還是從事其他工作,再見到我們時都說非常感謝那個時候對他們基本功的嚴格要求。所以外國語學院的傳統,第一個就是對基本功的嚴格要求。 陸培敏:我覺得口語教學中比較成功的一項是不斷琢磨怎么當場讓學生在談自己的事情時能夠把口語里的 formula 用進去。 我堅持的一個教學原則就是學英語一定要背,一定要把它內化、理解后再活用。有的學生學得踏實、認真,而且做了大量的總結、歸納和背誦工作,就能夠在新的情況下運用新學的 formula。 王洸:在我看來,節奏和重音是表與里的關系:重音是靈魂,只要把重音抓準了,節奏就不會錯。語調方面,已有關于英式英語的權威文獻,關于美式英語的研究在20世紀幾乎是空白。用文字來描述語調本來就比較困難。現在用電腦將語調、句子重音等通過動態圖象表現出來,應當不是難事,也許已經成為現實。 20世紀50年代初期,那時候學校沒有聽力課。我在教精讀課的時候每個禮拜都會加一段聽力訓練。聽力材料多半是我自己寫的,每星期給學生講一次。還有一個做法也算是當時我個人的首創:我在教口語的時候,會帶著學生到處參觀,算是現場實習(field trip)吧! 讀寫 丁往道:關于怎么教寫作的問題,我認為大概要從關注內容開始。我要求學生要寫自己真實的事情,不能虛構。我不限制時間,就讓學生堂下寫,有的學生寫著寫著就能寫得很好了。這是因為學生在寫真實的故事時會覺得有內容可寫,也沒什么語言障礙。教師不一定要求學生的語言文雅,通順即可。我在給學生改作文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是內容,要看學生是不是寫得入情入理。 我記得有一篇文章講英國作家 Stevenson。Stevenson 講他學習寫作的經歷時說,I always carry two books in my pockets, one to read and one to write in. “one to read”就是指看書,“one to write in”就是隨時隨地寫作。我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好的辦法。Stevenson 寫了很多作品,包括 Treasure Island。他寫得非常好,學生都很欣賞他。后來,我也讓學生自由命題,讓他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 我改作文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討論。我從他們的作文中挑一段文字,長度大約三四行,把它寫到黑板上。我讓學生關注修辭、重點、前后聯系等問題,而不是語法的問題,語法的問題不在我授課的考慮之內。我問學生:“你看這一段有什么問題?”有的學生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有的學生想起來了就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可能又有一個學生想出一個問題。他們一面想,我就一面在黑板上改,最后這段話就改得比原來好很多。不只是我一個人講評,我會讓學生也參與進來。 我覺得寫作水平的提高對學生語言的整體提高影響很大。一般來講,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標志著他的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中國古代的科舉都是憑寫作選拔人才,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我在寫作課上幾乎不教語言。所以,我的寫作課跟別人的不太一樣,別人的寫作課基本上都是講語言。我主要教的是修辭、聯系、邏輯和思維。 王洸:寫作技能的提高是需要磨練的,就如同思維能力需要磨練一樣。通過磨練寫作能力,能對目標語言的知識進行梳理,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在磨練寫作能力的同時,還能夠磨練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給英文原著挑錯。我教過一本英美出版的教科書,遇到了邏輯上的、語言上的各種各樣的錯誤。最近我碰到一個以前的學生,他跟我提到,他好像也把這個挑錯的傳統繼承下來了,他讓他的學生也去挑錯。挑錯就是破除迷信——對洋人的迷信、對名家的迷信、對“鉛字拜物教”的迷信。挑錯就是要“求甚解”,通過挑錯能深化對語言的理解。 張耘:語感是通過大量的接觸和實踐產生的,所以不論是教精讀還是泛讀,達到一定的量是很重要的。比如,咱們的孩子學中文,聽爸爸媽媽說一兩百遍,他就學會了。咱們成年人學外語時沒有這個環境,我們就要創造這個環境,這是教和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聽和讀是很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讀,因為詞條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在上下文的語境中。你在這樣的語境中學詞匯,你就學“活”了。 如果教師光教一個詞匯怎么用,學生記下來后也很容易忘記,用起來也特別“死”。如果學生閱讀得多,這個詞匯就可能在各種各樣的語境中出現,那就是學“活”了。 另外,學生在學精讀時還要背誦,我覺得現在在這方面的強調不夠。學習時,學生要先掌握生詞,第二步就開始朗讀。學生要讀得很順,而且要進行有聲朗讀,不是光看。朗讀順了還要背誦,不能死記硬背,背的過程中要把語言變成自己的。這樣不僅可以復習原來掌握的東西和用法,也會對不同用法產生新的體會。因為學生在比較后,就會在說和寫的時候自然地產出,就不會那么機械了。我覺得現在對朗讀、背誦的強調都不夠。 張載梁: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閱讀。那時,所有的學生都鉆到圖書館里看文學作品。課堂上不可能包含生活中的所有情況,但文學作品里面有生活中的各種情況,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各種各樣的微妙的、不同的關系。這些會幫助學生比較深入、形象地理解語言。學生看的都是原著,這樣就減少夾生的 Chinglish 的輸入和輸出。 所以,我覺得要注意幾點:一是語言使用的環境。文學作品里的情境跟現實生活中的一樣豐富,語言所表達的情感也跟生活中的一樣豐富。我認為閱讀原著確實有利于體會、掌握語言以及對語感的培養。拿閱讀和口語的關系舉例。假設需要有一口袋米才能做飯,而你只有一碗米,那就感覺非常局限。但如果你有一大口袋米,你就愛怎么做怎么做。 只練口語是不行的,還要有大量的輸入,我覺得從閱讀里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中國,你不太可能整天跟外國人一起生活,這就導致語境是非常局限的。所以,我學習的最大感悟就是真的要讀。我比較相信讀好的原著的作用,而且要多讀、大量地讀。 張中載:我至今覺得在當時的精讀課中,有一個做法很有效,就是學 active words。Active words 主要都是活用詞,這些活用詞大多都是verbs,有 get、put、give、go、come、keep 等常用詞。所謂 activate,就是讓你活用這些詞。每個課文里都有 active words。這都是當時蘇聯編的課文里的,和現在比起來可能是落后的,但是 we benefited a great deal from the learning of active words。 翻譯 王家湘:我在教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先要學生 forget Chinese,之后我又讓他 remember Chinese,不要 forget Chinese,我讓他們在每遇見一句英文的時候就去想這句話的中文是什么。這不就是翻譯嗎?我覺得學生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就是看到中文之后馬上就要想它的英文是什么,看到英文后馬上就去想中文翻譯。最晚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這種培養不是光靠教師一禮拜上兩節課,這兩節課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如果時間長了,學生自然就能夠掌握,所以我覺得翻譯就應該大量實踐。 莊絳傳: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都是實踐性的課程。教師不用講為什么要這么譯,但是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給學生示范,即教師讓學生翻譯一篇東西之前,要先給他看一篇類似的東西。教師在實踐中也可以這么做,這也是一種工作方法。 在研究譯文,看中文和英文的差異時,重點要放在句子結構方面,要掌握這兩種語言的特點。這句話用中文這樣說,用英文卻不一定這樣說,譯者要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在使用英語。 在學英文的時候,教師都告訴學生:不要去對比中文,不要老想著那句話用中文怎么說,要用英文去思考。這個說法也是正確的。但翻譯的任務是要把一種語言變成另外一種語言,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對比兩種語言。對比的結果就是讓你知道漢語和英語的特點,就不至于在英翻中的時候,把中文寫成英文的結構,或者在中翻英的時候,寫的英文都是按照中文的結構來寫的。 翻譯的時候跟著原文走,是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我覺得教師在上翻譯課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去注意這些問題。 最后,教師歸納出來的要點可能有很多,學生要都記住也很困難,所以教師在歸納時要挑重點。比如,中文不怕重復,如果你不重復而換用一個代詞,就會聽著不順耳。但英文就要盡量避免重復,要用代詞或者替代的說法。那種特殊情況下作為修辭手段的重復,我們暫且不提。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漢語多用并列結構,一個句子有一個主語和幾個并列謂語,或者是有幾個并列的主謂結構。英語就不用并列結構,而是以主從結構為主,這個特點要知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語和謂語之間的搭配也不同。漢語中主語后面可以搭配某個動詞,但在英語里就不搭配這個動詞,必須要換一個說法。我覺得中翻英的很多麻煩就出在這三個問題上。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把這三個問題處理好,學生的翻譯水平就能提高很多。 實踐性 胡文仲:教學里最重視的問題是什么?我覺得我最重視的是學生的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興趣。我當時跟學生年齡相仿,關系也比較好,所以在教學的時候盡量組織一些活動、采取一些方法使學生能夠參與進來,讓他們多說多練。這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北外的一個特色。不是教師一個勁兒地講,而是讓學生參與進來。 我覺得北外在外語教學方面突出的特色有: 一個是重視基本功,不管任何時期都重視基本功。 另一個是重視實踐,除了課內的實踐活動,還有課外的實踐活動,包括社會實踐等。我們對課外活動特別重視,會組織英語晚會、朗誦、劇演。我在當學生的時候就有好多這種活動,我們當了教師以后也幫助學生組織這些活動。 第三個特色就是重視教師選拔,重視教師的全面培養。北外在選拔教師這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對教師的培養都是讓教師從低年級開始教起,之后慢慢過渡到高年級,或者高、低年級都教,或者是本科、研究生都教。 梅仁毅:北外老師比較明確的一點是,檢驗外語是看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包括口語和寫作。說一千道一萬,口語和寫作才是衡量教學質量和學生外語水平的關鍵,這一條始終沒有變,所以才要重視基本功的培養。我覺得我們教員始終沒有放棄這樣的堅持。 我認為有兩個東西要抓住不能放: 第一,要抓住精讀不能放。之所以北外訓練出的學生在跟外國人談話后,外國人總是好奇地問他在哪里學的外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重視精讀。 第二,要抓住寫作不能放。其他方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應不同的方法,問題不大。但是這兩個方面輕易不要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基礎技能的培養。 在大學二年級設置精讀課的目的有三個:第一個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只有理解后才能欣賞、體會到語言的奧妙。第二個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三個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什么時候學生具備了這三條,他就不用精讀了,他會自己 go ahead。 吳青:其實對英語學習來說,有時候課外比課內更重要。我是從1962年開始負責英文系的課外活動的,基本上每學期都會安排英語晚會,都有 reading aloud contest。每個禮拜一定要給大家播放一部英文片。有的電影是我們自己完成英語配音的,配完之后給學生看。那個時候課內外的環境特別重要。 你在學母語的過程中沒有專門學語法,就是 you pick up naturally。所以,我們要給學生創造這個氛圍。我們班學生在口語課上特別活躍,因為我給他們規定一個禮拜要做三次小組活動:星期一談周末干了什么;預習課文以后要回答問題;講故事。我很相信講故事的力量。一開始我念一篇 unseen piece,給學生講幾遍,no Chinese,total immersion,就是 aural-oral approach。 另外,我還教學生要 try to be very observant。看電影的時候除了要注意人物的語言,還要注意他們的 body language。學語言和學文化是兩回事,你也要學習外國人的語態和表情,因為這些也是文化的交流。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北外教授談英語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途徑|英語學習策略13-電商客戶關係管理】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