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丨金融危機將再次席卷美國?:虛擬實境技術

時間:2023-12-01 21:03:19 作者:虛擬實境技術 熱度:虛擬實境技術
虛擬實境技術描述::智庫丨金融危機將再次席卷美國? 美國金融市場烏云密布,風險正不斷聚集。 首先,債務危機一觸即發。 2019財年美國政府債務總額新增1.2萬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22.72萬億美元,相當于本財年GDP的106.5%,早已突破學術界給出的“常態經濟能支撐的最大債務占比為90%”的標準。 與此同時,截至2019年8月底,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突破了1萬億美元。整個2019財年(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至2019年9月30日結束),美國的財政赤字有望超過1.1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雪上加霜的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美國政府只能不斷提高債務上限,今年7月,特朗普與兩黨領導人就未來兩財年政府預算和債務上限達成協議,其中2020財年政府預算總額較上年增長500億美元至1.37萬億美元,2021財年為1.375億美元。 美國持續膨脹的債務早已成為全世界的“心頭大患”,不斷沖擊著全球信用底線。 更加危機重重的是美股。 美國市場的“失血”局面正進一步加劇股票市場的動蕩。 自去年以來的資金大撤離仍在繼續。今年1月加上去年12月,外國投資者兩個月凈賣出2572億美元的美國資產,創下2009年2月以來的最大兩個月凈流出。 而據美國10月17日數據,美國8月外國官方資本凈流出達510億美元,其中美債主要持有國拋售了305億美元美債;長期投資組合資本凈流出411億美元,創下去年12月以來的最大月度凈流出額。 美元流動性不足繼而上演。9月17日,美國隔夜一般抵押回購利率大漲最高觸及10%,創下史上單日最大漲幅,同時也刷新金融危機之后的新高,美國貨幣市場利率大舉飆升,美國市場驚現“美元荒”。 在此背景下,標普500股票的流動性情況正在惡化。 截至10月19日,標普500指數成份股過去90天的日均成交量已經跌到了近十年的最低點。這些股票的日均成交量目前只相當于美股市場總市值的7%左右,而2010年到2013年期間,這一比率曾經達到21%的平均水平。 成交量嚴重縮水,意味著一旦有拋售行情發生,投資者遭遇的麻煩就會被急劇放大,甚至可能重演去年第四季度暴跌近20%的慘劇。 曾經預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華爾街大空頭彼得·席夫,最近在拉斯維加斯MoneyShow上發表演講時就放言:“美聯儲創造出了一個比2008年更大的泡沫,這個泡沫即將破滅,盡管美聯儲正采取措施阻止這種狀況的發生,但都將無濟于事,美國經濟即將崩潰。” 美國這一派山雨欲來之勢究竟為哪般? 金融發展到極致的自娛自樂 探究導致美國金融市場現狀的原因,眾說紛紜,西方專家普遍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與自由主義出了問題,媒體指責從業者道德、金融創新過度及政府監管不力。 更有將錨頭直指特朗普的,畢竟從幾番指責美聯儲加息“瘋了”、“精神錯亂”,乃至準備任命兩個被市場十分質疑的親信(斯蒂芬·穆爾和赫爾曼·凱恩)為美聯儲理事,都可以看出其對金融政治化運作的企圖心。 這么看來,美國金融市場演化至今當真在于決策者或制度性的錯誤? 福卡智庫在2009年初曾經提出“金融內置市場經濟原罪”,認為“金融黑洞”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普遍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過剩是以交換為目的的市場經濟的常態。換言之,市場經濟本就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制造過剩的體制。 過剩就要平倉,而解決產品過剩的方法之一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市場經濟往往通過資產證券化來應對經濟危機、化解產品過剩,利用種種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債券、各種衍生產品等)做到賬面平衡。 但金融的本質之一就是錢生錢,企業一旦屈從于金融的力量,被金融所俘獲,其結果往往就是整個社會被卷入擊鼓傳花、無中生有的“黑洞”。這是金融以概念為一般定價物“自我膨脹、自我蒸發”的原罪宿命。 由此觀之,金融發展到極致的結局早就命中注定,只不過在此過程中,金融在不同市場經濟階段表現各異。 對于處于經典市場經濟高級階段的美國而言,金融早已不可逆地滑向深淵: 一、1929年因金融權重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加大,放大了經濟危機。 彼時恰逢科技驅動的快速增長期,在股票市場兩只科技股(美國無線電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引領下,加之寬松貨幣政策驅動,高杠桿融資購買股票成一時之風。 隨著美聯儲政策的收緊,泡沫終于刺破,恐慌性拋售開始,開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期間美國股市接連上演“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至1932年道瓊斯指數從1929年9月381點下滑80%。 這場危機直至1933年羅斯福祭出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為代表的金融抑制政策之后才逐漸化解。 二、2008年,歷經市場經濟演化的金融標志性地、全面地脫離了實體經濟。 鑒于上世紀80年代,里根、撒切爾夫人推行新自由主義,奉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混業經營拆解公眾資金和金融投資的隔離墻,恢復了融資融券,進一步發展了金融衍生品,截至2008年6月,衍生品名義價值高達672.6萬億美元。 金融已然背離了服務實體的初衷,其中最荒唐的莫過于CDS(信用違約互換),數千億美元次級房貸卻衍生出了數十萬億美元的CDS。 建立在泡沫上的金融帝國畢竟有崩塌的一天,金融危機說到底就是對放任高風險金融衍生工具投機套利的清算。 三、至此,美國金融在自娛自樂的路上脫韁狂奔。為遏制2008年金融危機,從美聯儲到歐日央行都鉚足了勁開動印鈔機,以致貨幣滔天洪水泛濫,到2016年9月全球四大央行就注資出了美國半年的GDP(9萬億美元)。 何況,盡管各央行紛紛出臺金融遏制政策,但被普遍認為是“與強大的金融利益集團博弈之后的妥協產物”,是對金融自由化的“有限改良”。 而現如今,美聯儲開啟新一輪擴表,短期的確能撫平市場波動,但長期的結果便是泡沫再度積聚,醞釀著被索羅斯稱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知道怎么處理”的“第四次金融危機”。 由此觀之,導致美國金融市場一派風雨欲來之勢的,與國策或制度上錯誤的原因相對較小,更多的是金融內在邏輯,加之金融制度放寬(以修訂沃爾克規則等《多德-弗蘭克法案》部分核心門檻為代表),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導致美國金融背離了“產業服務模式”,異化為“金融交易模式”,從服務實體經濟、支撐科技創新的金融中介,蛻變為自我服務的金融自營交易商。 綜上,一個百年一遇的大變局開啟了——隨著市場經濟進入最高階段,金融前所未有地脫離了實體經濟,并在自娛自樂中成為一個虹吸社會資金、人才等各種資源的黑洞,抽干實體經濟。 美國金融大廈將傾,不過是金融在市場經濟最高階段發展到極致的具體體現。 百年一遇金融大變局 遺憾的是,出于對金融本質、金融危機本質認識不清,即便是在2008年之后,一些國家的金融發展仍帶有濃厚的華爾街路徑依賴的烙印,簡單粗暴地把美國金融制度、交易模式和金融產品都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標準配置照單全收,在搞美式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幸而,金融歷史岔路口已然開啟。就中國而言,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標志,中國金融對內進入前所未有的“強監管”階段;同時以博鰲亞洲論壇為標志,進入金融大開放時代。 兩個標志性動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新形勢判斷下,在對金融問題進行整治和糾偏,又對大環境的劇烈變化順勢而為,尤其體現出對即將到來的追求完全開放、無壁壘的新全球化時代的金融考量。 Cyclopedia for military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智庫丨金融危機將再次席卷美國?-虛擬實境技術】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