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中華之燧皇,華夏之共祖:硬體設計

時間:2023-11-22 02:05:45 作者:硬體設計 熱度:硬體設計
硬體設計描述::燧人氏:中華之燧皇,華夏之共祖 他,華夏文明的開創者;他,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他,遠古人類茹毛飲血歷史的結束者。因為他,人類文明前進了一大步;因為他,人類才得以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因為他,商丘或可成立世界級的文化博物館。 他就是華夏始祖燧人氏。 是什么讓他被后世之人列為三皇之首,奉為天皇,尊稱燧皇?又是什么讓他可以和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相提并論?這些,是神話傳說的虛無縹緲還是口口相傳的確有其事?且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探本而溯源,走進燧人氏的那些年,去了解他的一切,包括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商丘——華夏文明的搖籃。 燧人氏像 火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按照古希臘神話的說法,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了天火(自然之火),人類通過普羅米修斯邁出了文明的第一步——使用火,保存火。 這種說法很多人都知道,比較可悲,我們被文化入侵太嚴重了。 姑且就按著古希臘神話的這種說法吧,這確實是很偉大的一步,但是筆者覺得,這一步并不完整,會用火,會保存火使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火的主人,但是這主人是比較被動的。大家可以想象,因為這是自然之火,它總有一天會熄滅吧,也許薪盡了,也許下雨了……如果你非要說保存得足夠好,就不會熄滅的話,那我只能說恐怕人類除了繁衍和保存火種之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去發展了。所以人類要成為火真正的主人,不能只會用火和保存火,還要能像“神”那樣制造火,并且讓火生生不息,人類才會真正的走上了文明之途。而制造火產生火就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另一步。 人類這另一步是什么時候邁出的,在什么地方邁出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世界上關于人類邁出這一步最早的記錄,保存在中國,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云:“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后有圣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三墳》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鉆木取火。”《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 如果以最早記錄作為確定發明權的根據,那么把發明生火技術讓人類邁出這一步的光榮歸于華夏人的祖先燧人氏也是可以的,放到現代可是要收取專利費用的。 這些記載都是文言文,不那么通俗易懂,下面我就來簡單說下這個過程吧。 火的現象,其實早就有了,早到比人類出現更遠的時代。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也有可能讓樹林著火,這是自然之火,按照前文的描述呢,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火山爆發,打雷閃電和普羅米修斯的作用一樣。這種自然之火極其不方便,很多原因都會造成保存下來的自然之火熄滅,前面也提到過,比如薪盡了,下雨了等等。 我們可以想象幾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在人類還沒有發明生火技術之前,一旦火種熄滅是一種怎樣滑稽的場面:西方人呢就五體投地,跪求普羅米修斯賜火,無比虔誠。而華夏人呢,時不時望下蒼天,雙手合十禱告:老天爺啊,快打雷閃電吧,賜我火吧。在這里有一說一哈,這種祈求確實不是最好的方法,對于西方人來說普羅米修斯也不一定有求必應,說不定他忙呢?說不定他累了呢?而對于華夏人來說,老天爺什么時候打雷閃電還真求之不得,就算求得了,那萬一打雷閃電了樹林沒著火呢?萬一著火的樹林不在你眼前呢?就算著火的樹林就在你眼前,也不一定能安全的獲取火種并保存它吧。 最早的原始人,因為沒有學會用火,吃東西可以說都是生吃的,也許有人會說,生吃有啥?現代人不照樣偶爾吃生菜,生魚片嗎?確實,偶爾生吃某些東西能幫助清理體內各種毒素和廢棄物,也可以解決一定的肥胖問題,但是這里說的原始人除了水果以外全部生吃可是非常嚇人的,你想想新打來的野獸,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你就知道火的重要性了。 原始人學會了使用火,并保存火,習慣了熟食,但又不得不在自然之火滅了過后又生食,吃不下去就祈禱上天賜火,得到自然之火之后又恢復熟食,這種輪回也不知道過了多少代,當那種看天決定吃生吃熟的日子實在沒法過了,當祈求自然或者“神”已經不能滿足人類了,我們的華夏先民們便開始嘗試自己制造火。 終于在商丘出現了一位圣人,經過千百次試驗,找到了鉆木取火與點石擊火兩種方法,使中華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與取火技術。由于鉆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們便把發明人工取火技術之人尊之為“燧” 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鉆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奉為“火祖”。攝影/孫普弟 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為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后世形象地稱為燧明國(在今河南商丘)。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傳說,其事跡是“教民鉆木取火”,這一技術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天然火取得火種。“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現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的是鉆燧取火,也就是用一個木棒快速鉆摩另一木塊生熱最終而成火的行動。其實遂、隧、燧、邃四個字同音,都與“貫通黑暗”意義相關:遂表示完成,其本義相當從黑暗的隧道中走出來,有豁然開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開掘隧洞,隧道中當然黑暗;燧是在木塊上鉆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如同在隧洞中一樣,難以辨明前景。從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極有可能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有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人工取火這可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借用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的一句話: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進步超過了蒸汽機,因為它把動物和人區別開來。這樣看來,也確實是燧人氏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 火是文明之種,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所以燧人氏能和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相提并論,所以他讓人類文明向前邁了一大步。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溫暖,為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產生的根源,推動中國家文化進入妊娠期。 燧人氏作為中華民族的創立者,當然不止人工取火這一項發明留給后世子孫,以下便簡單陳訴“繩結記事”,“百獸命名”和除了人工取火這項發明的另外九大發明。 上古時期,燧人氏發明搓繩技術,創造“結繩記事”。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遺忘。燧人氏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后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后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們把所有的動物都叫作“蟲”。燧人氏經過細心觀察,把這些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 傳說,燧人氏還始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燧人氏在昆侖山立木觀察星象祭天,發現了“天道”進而受到啟發。燧人氏始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萬物,而人為萬物之尊。燧人氏以風姓為人類命名,對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緣上的限制,使人與獸有了嚴格的區分。這是人類早期的倫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觀。天、地、人始于無名,成于有名。有名則天地開明,人乃文明。 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為風,氏為昊。距今約二萬六千年時,燧人氏以太乙織女星(天琴座a星)為北極星;燧人氏發明大山榑木太陽歷;燧人氏發明《河圖》、《洛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注:有些是后世托古之作品河圖洛書也不都是他發明的,有的是后人為了尊崇他。)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歷;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燧人氏,他是我們可以考證的第一位先人,所以燧人氏是華夏之共祖不是夸大其詞的。 因為燧人氏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也因為他發明了人工取火,所以商丘,這個燧人氏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地方,理所當然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的她,位于北緯34°23'到24'之間的一條線上。這條線的中心被古代中國人認為是“天地之中”,俗稱“天的肚臍”,又名“天齊線”。這就決定了商丘這個地方來頭不小,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湯谷陽谷建立了中華第一都。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東方的發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國都邑”。 據專家考證,睢陽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轄區域涉及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區。另有專家考證,燧人氏活動的區域很大,從西北到中原的廣大地區,都有燧人氏的足跡。雷澤就是其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周禮》注:“雷澤在成陽”。《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書·地理志》載:“濟陽郡成陽縣,雷澤在西北。”屬于古雷澤地區的今山東鄄城、菏澤一帶,與當時燧人氏作為天皇時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陽比鄰相近,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東至山東、江蘇部分地區,由此可見,我大華夏文明正是以商丘為中心向四周發散,說商丘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實至名歸! 對于火種的來源,中西方都有著自己的傳說,但是筆者個人認為中國依靠的是人力,而西方的是依靠的是“神”的憐憫,我們的文化被入侵太嚴重,讓很多人只知道普羅米修斯而不知道燧人氏,所以寫這篇人物傳記的初衷也就是為宣傳華夏民族的文化貢獻綿薄之力。宣傳自己的華夏文明并不代表抵制西方文明,但是國人不能一味的接受西方文明而忘了我們自己的文明,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不就是數典忘祖嗎? 對于宣傳自己的文明,商丘市一直走在前沿。 燧皇陵 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始建于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其冢高約10米,身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游覽價值的景觀。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這里都有一個盛大的古廟會,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者達數百萬人,共同紀念華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6日,國家旅游局在燧皇陵舉行“黃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種儀式”。2005年7月15日,中國第十屆運動會在燧皇陵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華夏文明”之火。 而筆者認為,這些宣傳都還不夠。火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火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起源,商丘是中華火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考證的最早的人工取火之地,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商丘,或可建立世界火文化博物館,使擁有華夏文明之火的商丘被全世界矚目。 河南省商丘,中國文化之鄉。 燧人氏天皇,華夏兒女之祖。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鉆木取火,功德無量。改天換地,文明開張。熟食壯體,人獸揖讓。結繩紀歷,共尊天皇。首命風姓,民族興旺。誕生華夏,建都睢陽。萬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遠流長。 慎終追遠,孝思難忘。全球華人,共尊燧皇。海峽兩岸,骨肉情長。華夏同胞,念祖懷鄉。尋根謁祖,歡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湯湯。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鐵新貴,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綱。鼓樂齊鳴,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傳揚。昭告火祖,祈福無疆。佑我華夏,福祚綿長。大禮既成,伏惟尚饗! 這段拜謁致辭又一次在心底回響,望商丘乃至全國人民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愿我華夏之文明生生不息,滾滾向前!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燧人氏:中華之燧皇,華夏之共祖-硬體設計】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