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傳說與習俗:擴增實境技術

時間:2023-12-11 15:32:34 作者:擴增實境技術 熱度:擴增實境技術
擴增實境技術描述::寒衣節的傳說與習俗 寒衣,指御寒所用的衣物。據《東京夢化錄》中說:“城市內外,于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指初一)獻燒”。《河間縣志》中說:“農歷十月初一為寒衣節。舊時,祭墓、燒紙錢和紙衣,表示給亡者送衣物、錢幣。今民間的上墳燒紙”。《帝京歲時記勝》中也說:“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指和中元節的儀式相同)”。而《張北縣志》就有更為詳盡的介紹,說:“十月初一日,謂之”鬼節“,各家祭掃祖墓,并以五色紙剪制衣褲,用紙袱盛之,上書祖先名號(指在衣物上,寫上收衣人的姓名,以免誤收),下書年月日、后裔(指子孫,即寄物人的姓名)某某謹封,照式制若干份(寫一樣的內容,制作數份),焚于墓前或焚在門前,取其子孫為祖先添衣之意”。 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決定修筑萬里長城。長城因工程浩大,故就在全國各地強擄壯丁來修,孟姜女的相公范杞梁也在修筑長城的壯丁之列。范杞梁走后,他的父母不久便雙雙亡故,孟姜女一人在家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最后帶上親手縫制的衣物,要飯乞討前往北方尋夫,到了長城之后,結果丈夫范杞梁已累死在工地之上。孟姜女看到此情此景,猶如五雷轟頂,哭得死去活來,可謂感天地、泣鬼神,竟把剛修好的長城給哭倒了一大截。之后,她怕丈夫在陰間受寒著涼,就把做的衣物燒(捎)了,又把衣灰和丈夫的遺骨一塊埋葬。她因悲傷過度,身體極度虛弱,不久也就隨丈夫而去了。后人得知此事后,為她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忠貞不渝而感動。在很多地方,為了紀念、緬懷她,都給她建廟、立碑、撰文,歌頌她的真情與善良,貞烈和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就把“焚衣葬夫”這一天定為追悼亡靈的寒衣節了。 與清明節、中元節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后人對亡者的紀念。 在民俗學中,這一活動歸于社會風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類中。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亦有以烏糯飯祭墓的),在門前焚燒紙糊或彩印的衣褲鞋帽,也有去墳頭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時,還有男磕頭不哭、女哭不磕頭等規矩。清佚名《燕臺口號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正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各地寒衣節的風俗 山東淄博習俗: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于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老北京人的習俗: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歷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歷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歷,賣皇歷。”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節”: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里,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山西寒衣節習俗: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注意事項與禁忌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因為陰歷十月一是陰間的節日,鬼門敞開,精靈活躍,所以人們有很多的忌諱。盡量少出遠門,尤其是婦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膽小的男人們出遠門的時候,也要帶上桃木符或朱砂包之類的避鬼驅邪之物,仿佛只有這樣心里才踏實,才真正感覺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寒衣節的傳說與習俗-擴增實境技術】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