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營經濟家庭作坊時代改變已迫在眉睫:社群媒體策略

時間:2023-10-27 17:07:43 作者:社群媒體策略 熱度:社群媒體策略
社群媒體策略描述::鹿城區雙嶼街道,是溫州城市的“西大門”和工業重鎮,曾擁有民營經濟的先發優勢、享有中國鞋都的美譽,卻也留下了環境臟亂差、產業低小散的后遺癥,亟待有機更新。自年初以來,溫州日報記者多次來到這個溫州大都市的試點區域深入采訪,探究雙嶼破局的現實意義以及難點重點。從今天起,溫州日報從雙嶼產業轉型、管理轉型、城市轉型予以關注報道,為雙嶼以及溫州諸多區域的舊城改造提升,城市生命體健康有機運行,給出建言。  一條甌浦路,見證了鹿城區雙嶼鞋產業三十年的發展史。  沿路的磚瓦民房,每走幾步就是一家鞋廠。門口、墻上,密密麻麻掛滿了各類鞋廠的招牌。即使是背街小巷,一有空地就掛個牌子,用鐵皮撐起一片“車間”。民房雖小,卻是一條生產線,女鞋、男鞋、童鞋,只要市面上能看到的款式,路邊的小老板,就能找出相似的樣品。  這一景象,在不少“老溫州”看來,像上世紀80年代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初期的縮影。走過20多年的風雨路,這樣的家庭作坊。固然孵化出雙嶼“中國鞋都”的國字號招牌,卻注定不能再回復“昨天的故事”。  即便從甌浦路走出去的鞋企,搬進了不遠處的鹿城工業區及鞋都工業區,十多年發展壯大,眼下亦遭遇產業提升的瓶頸,一場機器換人、騰籠換鳥、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轉型升級之戰,就此展開。  雙嶼,這座濃縮了家庭作坊時代到電商時代的溫州工業重鎮,儼然成了溫州鞋產業乃至民營經濟成長的“歷史博物館”。如今,這座“博物館”正借助全面推開的綜合整治,在產業脫胎換骨中尋求新生。  掙扎的作坊,夾縫中難生存2月26日下午,陽光照到甌浦路,卻照不進路邊毛代愛的鞋廠。兩年前,上一批小老板搬進工業區之后,他成了家庭作坊新的繼任者。  昏暗中,“光桿司令”毛代愛坐在辦公桌前。隔一道墻,一字排開的制鞋機器正月里運轉兩三天就停工了。一來工人沒有到位,二來沒有客戶下訂單。1992年,從湖北老家來溫州打工,毛代愛趕上了鞋產業發展的好時代。“那時候,一個款式能做兩三年。”他說,現在一個款式只能做一個月,要是一批貨發出去沒有商家返單,就只能認虧,再到全國市場“淘”一些新樣品。  盡管拉貨的三輪車變成了面包車,土生土長的企業主換成了四面八方而來的新居民,但“低、小、散”這一多年來為人詬病的產業形態,并未得到絲毫改變。  雙嶼的“低小散”,從一組數據可見端倪:在3300多家工業企業中,規上企業占4.1%,以制鞋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占比高達95%以上,畝均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分別為鹿城區均值的45%、55%。源于這種產業結構,雙嶼外來人口高達27.3萬人,初中及以下人口占外來人口總數的94.4%,并催生了8000多處出租房,無證照小工廠、小作坊達2700多家。  沒有設計,更談不上研發。毛代愛承認,像這樣的作坊式加工點,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唯一的求生之道,就是憑借民房里一年幾萬元租金的“成本優勢”,在全國各地尋求低端客戶。  毛代愛也曾動過標準廠房的念想,但那太遙遠。如果要進駐小微園,畝產、稅收指標以及高額的投資成本,都是攔路虎。他說,“古董式”的家庭作坊,淘汰是百分百的事。  “減少低端生產力,正是此次雙嶼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頭戲之一,”雙嶼街道經濟科科長徐英豪說,破解產業“低小散”現狀,雙嶼已下決心淘汰一批效益低、污染大、與城市功能定位不符的落后產能。對列入政府淘汰目錄的落后產能、非法產能、超環評外設備產能、假冒偽劣產品等,堅決予以取締。就在年初開始的“清零”百日攻堅行動中,雙嶼要對轄區內所有無證照作坊實行全面取締。  改造的企業,轉型中求新生  與作坊小老板為生計發愁不同,在鹿城工業區及鞋都工業區,企業家們考量的是如何在轉型升級中求新求變。  從作坊式工廠起家的浙江事達利鞋業有限公司,在30年發展歷程中攀登到了產業的上層。鼎盛時,其規模達到年產300多萬雙鞋、年產值超兩億元,連續三年銷售收入和利稅名列全省皮革行業前二十強。但受金融危機、國際市場低迷、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影響,主營外貿出口的事達利,從2009年起走入低谷。  企業員工從1015人降至510人,兩億多元的年產值升級為160億元的年銷售額,這是事達利給出的“強三優二”發展藍圖。企業在鞋都一期占地72畝的廠房,正分期進行“退二進三”,改造成總面積16.1萬平方米的溫州國際鞋城。  事達利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雅憫,把這一國際鞋城定義為溫州鞋業的聚寶盆、集散地,計劃建成浙南最大的成品鞋批發市場,也是全球客商來溫采購成品鞋一站式平臺及溫州鞋類電商孵化器。這一計劃今年7月試營業的鞋城,在許多從事鞋貿多年的業內人士看來,像一條珠鏈,串聯起溫州優質鞋企與優質渠道商,承載著從“原產地”到“原銷地”的期許。  “主題鞋城在溫州早就是千呼萬喚,如今投資興建,對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是大功一件。”市鞋革行業協會決策顧問團成員、東藝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耀華認為,溫州國際鞋城應分析溫州及周邊鞋城市場的優缺點,作好戰略定位,充分運用市場杠桿作用,匯聚優勢資源,優化鞋業格局。  與此同時,在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鹿城工業園內,一場代號“A378”的有機更新項目,也正在醞釀之中。該項目將在1015畝的鹿城工業園內劃出378畝,對50個單體建筑實施整體“退二進三”,打造成為集時尚、電商、研發、文化、休閑、購物、貿易為一體的創意產業園。“A378”計劃今年4月份召開動員大會,旨在打造溫州城市有機更新的又一大示范區。  整治的雙嶼,突圍中立標桿  在雙嶼這座產業“博物館”中,產業層次問題,是區域轉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基于這一產業現狀,雙嶼對產業轉型升級實行階梯式“動刀”。  就傳統產業而言,在淘汰一批落后產能的同時,雙嶼將引導一部分有潛力的規下企業,通過整合提升引入小微創業園,鼓勵和倒逼企業技術改造。目前,總計270畝的雙嶼鹿翔小微園一期及新溫化小微園,預計年內建成。未來4年,雙嶼還將總計開發創建5個小微園,打造中小企業的孵化器和起飛點。  立足現代產業集聚提升,雙嶼要實行“政、銀、企、協、園”聯動機制,未來幾年,重點建設10個發展平臺、10個重大項目、10家重點企業,加快中國鞋都產業集聚區的擴容升級。  展望都市圈經濟,雙嶼正借助一系列“強三優二”舉措,擬采用“1+5”模式以點帶面聯動推進。“1”個交運輕工淘寶城,總面積二十萬平方米,擬與義烏小商品市場簽訂合作協議,在商務接洽、物流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5”大平臺,包括溫州國際鞋城、溫州電子信息城、鹿城電子產業園區、中國鞋都鞋革城及國家鞋類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推動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打造區域性的時尚發布、休閑文化、品質消費中心。  種種舉措,無不折射出雙嶼擦亮“中國鞋都”金招牌的政策考量——依托“中國鞋都”效應和現有產業相對集聚優勢,把雙嶼打造成有機更新的新樣板、中國鞋業的新高地、產業升級的新標桿、時尚產業的引領區。  “這是歷史賦予雙嶼的神圣使命,必須善作善成、抓好落實。”鹿城區委常委、雙嶼街道黨工委書記邱向真坦言,雙嶼的產業發展歷程,堪稱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何補上歷史欠賬、解決發展進程中的滯后問題,對鹿城區乃至溫州全市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急欲脫胎換骨的雙嶼,正扮演著探路者的角色,前方等待的,或許是一個區域轉型升級的“新溫州模式”。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溫州民營經濟家庭作坊時代改變已迫在眉睫-社群媒體策略】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